一、 彩礼的性质
按照农村的一般习俗,订婚要举行订婚仪式,婚约一方会向对方,或者各自的父母、亲朋好友会向订婚人赠送订婚礼物,俗称彩礼。在司法实践中,对于这种给付财物行为的性质应当加以区别对待:
1、基于包办、买卖性质的婚约而发生的财物给付或者借婚约为名向对方索取财物。这种给付财物的行为因违反《婚姻法》的禁止性规定而归于无效。《婚姻法》第三条明确规定:禁止包办、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...
【案情概要】
原告谢某与被告陈某同居关系财产纠纷一案中,原、被告2007年经人介绍建立婚约关系并于2008年典礼同居生活,但未补办结婚登记手续。生活中因生活琐事生气,2009春未便分居直到6月谢某诉至法院。在诉求中,谢某要求解除与陈某的同居关系,并要要陈某退还彩礼款及购房押金82700元。其中,在原、被告婚约关系存续期间,被告借婚约向原告索取建房押金50000元,彩礼款29800元(包括见面礼1000元,过中秋节600元,...
(一)基本案情
原告刘某与被告冯某经人介绍相识,于2012年1月30日登记结婚,婚后无子女。2012年2月2日,刘某因病住院22天,出院后双方一直分居。因感情破裂,原告刘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,冯某同意离婚,但要求对方适当返还聘礼及看病花费。双方共同生活期间,未购置共同财产,无共同债权债务,有存款20000元在刘某手中。刘某的陪嫁财产包括家电、被子在冯某处。
(二)裁判结果
聊城市茌平县人民法院一审认为...
(一)基本案情
2013年5月,原告张某某与被告赵某经邵某介绍相识。2013年7月13日,通过证人邵某,原告给付被告现金40000元及首饰四件作为订婚的彩礼。后原告又向被告送了两箱酒、两条烟、两盒茶叶、几袋糖。后原、被告未能登记结婚,被告也未将上述彩礼退还。为此,原告诉至法院。法院在审理过程中,被告当庭将首饰四件退还原告。
(二)裁判结果
济宁市高新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,原、被告经人介绍相识,后双方...
延续几千年的民间习俗
彩礼始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。那时,男女双方缔结婚姻需要遵循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,此外,还必须经过“六礼”,即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的程序。“其中纳征也叫纳币,表示男方要送聘礼给女方家,这个聘礼就是民间俗称的彩礼,通常算做订婚的表现,向社会公示两个人或者两个家庭确定缔结秦晋之好。”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侯学宾向记者介绍。
“在古代...
关于彩礼还有个知名案例,《非诚勿扰》女嘉宾孙某与鄂某的宝马车之争。当时,孙某与鄂某通过非诚勿扰节目相识后结对成功,随后在二人交往中,孙某称她打算与鄂某结婚,想让鄂买辆宝马车。不久,鄂某购置了一台宝马车,作为彩礼对孙某下聘,并将车挂在了孙某的名下。让鄂某意想不到的是,双方还没来得及办理结婚登记手续,孙某便单方面悔婚,突然消失在他的生活中。无奈之下,鄂某将孙某诉至法院,要求返还车辆购买款30万。...
1、结婚不成可以要求返还彩礼吗?
给付彩礼的行为可以视为以结婚为生效条件的附条件赠与行为,而不是一般的无偿赠与。如双方缔结婚姻关系,赠与行为发生法律效力,彩礼属受赠人所有。如果结婚不成,赠与行为则失去法律效力,彩礼应该返还给赠与人。如果结婚之前的确从彩礼中有合理的支出,也应该酌情返还。
对于不受当地风俗习惯限制的日常往来的小礼品、衣物等,则一般按无偿赠与来处理。
2、什么情况下可以返...
办完婚宴就分手,而这对夫妻竟还没领证。重庆一对小夫妻办了婚宴,但由于两人忙着去重庆主城打工,而且年龄也没有到法定结婚年龄,没来得及领结婚证。然而,这一年来,两人经常吵架,最终两人分手。但由于分手后,两人产生经济纠纷,闹得要民警来协调了。
面对这起未到法定婚龄先办婚礼后领证的情况,警方提醒,男女双方在处理婚姻关系上,一定要达到法定婚龄,并去民政部门登记。否则一旦面临分手,双方的身份关系得不...
【基本案情】
2012年9月初,庞某(男)在一次企业联谊会中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杜某(女),两人互留电话后便开始交往。交往期间,庞某曾向杜某表示希望与其结婚,双方建立了恋爱关系。在认识两个月后,杜某开始经常向庞某要钱,用于自己购物消费以及服装店花销。为了加深感情,庞某从2012年12月15日起至2013 年2月9日,陆续往对方提供的账户汇款,每次2万到5万不等,前后共计15多万元。后来双方因感情不和反目,庞某将杜某起诉...
一、聘金是何种属性?
其实我国现行的法律并未明确认定其性质。而理论上存在以下两种观点。
第一种是把交付聘金的行为当作为附义务的赠与,即欲缔结婚姻关系的一方当事人赠与一定的财物给另一方当事人,而另一方当事人负有与赠与人缔结婚姻关系的义务,如果接受聘金的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该项义务,则赠与人可以撤销该项赠与。但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婚姻法规定当事人具有婚姻自由,结婚具有强烈的人身属性,若规定为义务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