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民网房产城建频道上看到一篇文章——《泡沫晃眼价格混乱 揭开地产业“皇帝的新衣”》(以下简称金文)。《中国经营报》发表该文章时,还专门加了一个“编者按”说,当前,在有关房地产“泡沫”和住房价格问题的讨论中充满了概念混乱,一些对策建议也不得要领。作为
在人民网房产城建频道上看到一篇文章——《泡沫晃眼价格混乱 揭开地产业“皇帝的新衣”》(以下简称金文)。《中国经营报》发表该文章时,还专门加了一个“编者按”说,当前,在有关房地产“泡沫”和住房价格问题的讨论中充满了概念混乱,一些对策建议也不得要领。作为一个深具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者,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、博士生导师、中国经营报社社长金碚先生撰写的这篇报告,以严谨的经济学语言澄清了“关于住房供求和价格方面的几个问题”,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刻地剖析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,从而提出最准确的政策建议。
现在,房地产调控正处于敏感时期,下一步宏观调控的走向如何,正是目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,也是房地产业内外专家学者争论的热点问题。按《中国经营报》的说法,既然金碚先生提出的是“最准确的政策建议”,那么下一步房地产调控就只能按照金碚先生所指的方向走,才是最正确的了。遇见这样的文章,自然谁都不敢等闲视之的。然而,我仔细拜读了全文之后,却被金文有关“租房自住才是纯粹的消费行为,而购房则是储蓄——投资行为”等诸如此类的判断,真正地搞糊涂了。糊涂之余,忍不住想道,金文从“购房等于储蓄投资,租房才是消费”等诸如此类的判断出发,其对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理解和判断,真的可以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吗?其所提出的政策建议真的是“最准确的政策建议”吗?
为什么房价只能涨不能跌!?
金文在最终提出政策建议前,虽然绕了好大一个圈子,谈了“关于住房供求和价格方面”的好几个问题,但全文的核心思想其实并不复杂,那就是——
从市场经济的性质来说,只有租房自住才是纯粹的消费行为,而购房则是储蓄——投资行为。无论是否有消费需求,只有具有储蓄——投资动机的家庭才购房,关注房价;而以消费动机为主的家庭主要的行为表现是租房,更关切的应是租金价格。
政府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居住(消费)问题时,决不能把房价问题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居住问题混淆起来。
政府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居住(消费)问题,最佳的方式是以租赁解决的方式,调控的对象应是住房租赁价格。而对于房价,由于购房是储蓄——投资行为,政府调控的责任,应该是支持实现房产的保值升值。而对于短期投机的“炒房”者,要规范其行为,防止其扰乱市场,损害一般家庭的住房消费、储蓄和投资利益。
我们只要稍微仔细地分析一下,就会明白无误地知道,金文所提出的最准确的政策建议,其最核心结论是——房地产宏观调控,房价只能涨不能跌!在房价只涨不跌的情况下,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的出路是“租”!
将简单问题复杂化,意欲何为?
在房地产市场上,大家都知道,购房者通常可以分为两种,一种是购房自住的消费者,另一种则是购房谋利的投资者(投资者)。
经济学上深入浅出地解决经济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,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。但是,现在,金文却反其道而行之,在“消费”和“投资”这两者之间,硬塞进了一个“储蓄”。
金文说,从市场经济的性质来说,只有租房自住才是纯粹的消费行为,而购房则是储蓄——投资行为。金文举例说,购买一套100万元的住房,如果这套住房的年租金是5万元,那么,在这100万元的房款中5%(5万元)是消费支出,95%(95万元)是为了将来的消费而进行的储蓄——投资。如果买房只是为了现在和将来自己居住,这95%的房款就是纯粹的储蓄行为;而如果期望未来房屋涨价或出租而获益,就是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行为,预期投资收益就是未来的房屋租金和级差地租或者其资产增值形态。
“储蓄”的准确定义到底是什么?虽然金文没说,但是我们知道,按照金文对于“消费”和“储蓄”的理解,金文所举的例子中,那100万元的住房购房款,是可以分解成无数个“消费”和“储蓄——投资”的组合。
不是吗?“消费支出”既然可以界定为这套住房的年租金。那么,“消费支出”难道就不可以界定为是这套住房的月租金,周租金,日租金等等?而“储蓄——投资”,则相应为“房款”减去“消费支出”的剩余?
金文将简单问题复杂化,到底意欲何为?难道金文引入了一个“储蓄”的概念,就真的能抹杀“消费者”和“投资者”的本质区别了?就能够将所有的“购房者”都归类入“投资者”的行列?
购房等于储蓄——投资 租房才是消费?
金文没有给“储蓄”作出严格的定义。而实际上,经济学各流派理论,虽然对“储蓄”有着不同的说法,但是大家都认同——储蓄是指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,即储蓄等于收入减消费。用公式来表示,那就是:储蓄=可支配收入-消费。当然,上面这个公式也可以变形为:消费=可支配收入-储蓄。
投资的本质是借贷,借贷的资金来源于储蓄。在宏观经济学来说,从社会全体看来,“投资”与“储蓄”,这二者只是同一事物之两面。有些经济学流派甚至认为,“投资”与“储蓄”这二者必然相等。这就是在宏观经济学里,储蓄和投资常常被交替使用的由来。
但是,宏观经济学的说法,有时并不适用于微观经济学。在微观经济学来说,“储蓄——投资”在大多数情况下,并不能交替使用。
对于个体来说,储蓄是安全的持有资金——例如,将资金存放在银行或是货币市场帐户中。它的目标一般往往是满足短期需要,例如,短期的消费或意外支出。它的特点是:你可以获得固定的,但比较低的回报,但是很容易收回资金。而投资是用部分储蓄资金去承担风险——例如购买股票或债券。它的目标是实现长期回报。股票和债券与银行储蓄并不相同,一般来说,长期投资可获得超过通货膨胀率的回报,但是它们的价值也可能贬值。
由上可以知道,对于个体来说,实际上,储蓄和投资它们有着很大的差异,一般来讲,“储蓄——投资”,这两者并不适宜于交替使用。
房地产由于位置的不可移动性,从本质意义上来说,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内需市场。而内需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:消费需求、投资需求。